今天是
期刊信息

刊名:地质论评
主办:中国地质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SSN:0371-5736
CN:11-1952/P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245575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3-201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地质学
期刊热词:
学术讨论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立足利辛县地质地貌的农作物耕作技术

来源:地质论评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08: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利辛县地质地貌的基本特征 1.1 地质构造 利辛地质构造为新生代第三纪沉降和第四纪沉积区,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其次是河湖沉积物。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

1 利辛县地质地貌的基本特征

1.1 地质构造 利辛地质构造为新生代第三纪沉降和第四纪沉积区,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其次是河湖沉积物。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在沉积初期,富含CaCO3,在漫长的成土过程中,CaCO3已被淋洗到底层,多为重壤-黏土。河湖冲沉积物:分布于河流沿岸、山前平地、沿河阶地、缓坡洼地、浅平洼地、沿河低地,按紧砂慢淤规律分布,淋溶过程较短,有较强的石灰反应。

1.2 地形 利辛县是淮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形低洼平坦,处于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受河水侵蚀的影响,形成一种河口较低河岸较高、河间微凸的地形,按地形的差别分为河间平原和黄泛平原。河间平原占全县耕地80%以上,由新生代第四纪黄土古河道沉积物所构成,中间微凸,土壤微地形呈现浅碟状,积水难排,适耕期短;黄泛平原占全县耕地15%左右,主要分布在北淝河下游河道两侧,经历黄河决口泛滥沉积形成。

2 立足在利辛县地质地貌基础上的农作物耕作技术

2.1 耕作作用

2.1.1 松碎土壤。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由于降雨和耕作等各种因素影响,致使土壤下沉,孔隙度变小,容重加大。据测定,降雨一次土壤容重加大0.10 g/cm3左右,灌水一次土壤容重加大0.12~0.16 g/cm3,耕种一次土壤容重加大0.34 g/cm3左右,所以根据土壤紧实度,进行土壤耕作,使之疏松而多孔隙,以增强土壤通透性。

2.1.2 翻转耕层。耕翻后土层位置打破,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理化和生物性状得以改变,减轻病虫害杂草和有毒物质对产量的影响。

2.1.3 平整土地。通过翻、耙、耢、镇等技术,有利于农田作业和雨后排水,可有效解决大平小不平有水浇不成的问题。

2.1.4 混拌土壤。通过耕作措施的采用,可以混拌土壤,土肥相容,互成一体,瘦土肥土互混,土壤营养环境一致均匀,给大田作物培育一个良好的温床。

2.1.5 压紧土壤。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耕作土壤后,特别是旋耕,土壤过于疏松,土壤容重仅有1.0 g/cm3左右,卧垡架空土壤,大孔隙出现在耕层中,压紧土壤,大孔隙减小,毛细管孔隙增多,耕层以下水分通过毛细管孔隙上升,为作物出苗和幼苗生长创造好的土壤水分环境,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2.2 耕作措施

2.2.1 翻耕。通过翻土、松土、碎土,使土壤耕层上下翻转,打破犁底层,耕层加厚,通透性提高,促进养分矿化和好气性微生物活动。翻耕应做到逐年加深耕层,不漏耕,不重耕,并掌握好翻转方向,不要因为翻耕造成耕层不平整。

2.2.2 深松耕。分层松耕,不乱土层,一次加深到适宜深度,以打破犁底层,做到纵向虚实并存。

2.2.3 旋耕。旋耕省工、省时、成本低,旋耕机上的犁刀通过旋转可切割、打碎、掺和土壤,要求旋耕深度达到16~18 cm,旋耕后一定耙实压实,防止跑墒。

2.2.4 表土耕。又叫次耕作,包括耙地、中耕、镇压、作畦、起垄等,作业入土浅,作用强度小。作用是平整土地,消除杂草,破碎土块,保墒散墒,一般作业深度不应超过10 cm。

2.2.5 免耕或少耕。又称零耕或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采用联合作业的免耕播种机,机械前部装置波浪状圆盘切刀,开出宽5~8 cm、深8~15 cm的沟。然后喷药、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作业。优点:可以因地制宜地创造一定和适宜紧实度的耕层,当年控制杂草和防治病虫害的效果最佳,覆盖较好,地面较为清洁。缺点:干旱易失墒,多雨易蓄水积墒,地表裸露,易遭受水蚀和风蚀,促进好气性微生物分解,改变耕层原有的土壤微生物区系,能耗增加,成本较高。

2.3 土壤耕作注意事项

2.3.1 根据天气情况选择适宜耕作技术。翻耕和旋耕应雨前进行,讲求雨季蓄墒,耙镇保墒,来不及耕翻时可进行深松耕或免耕措施保墒[1-5]。

2.3.2 看地质地貌状况选择适宜耕作技术。河间平原土壤紧实,含水量低,黏结力大,耕作阻力大,耕后易形成大坷垃、大土垡,适耕期短,一般田间持水量40%~60%为易。黄泛平原多为壤土,黏性小,抗剪力、抗压力、结持力、黏着力都小,土壤容易碎酥,一般田间持水量70%左右为易。

2.3.3 根据作物选择适宜耕作技术。作物不同要求土壤耕深、紧实度、温湿度等土壤环境有所区别。小麦和玉米要求土壤容重1.1~1.3 g/cm3,大豆要求土壤容重1.2~1.4 g/cm3。

文章来源:《地质论评》 网址: http://www.dzlpzz.cn/qikandaodu/2021/0708/437.html

上一篇:西双版纳旅游地质资源的现状和区域特征
下一篇:地形和土壤营养对肥城桃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