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地质论评
主办:中国地质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SSN:0371-5736
CN:11-1952/P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245575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3-201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地质学
期刊热词:
学术讨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下文统称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为100°00'~101°50'E,21°20'~22°40'N。位于云南省最南端,首府景洪市距离省会昆明市约536 km,与老挝和缅甸接壤,景洪港到泰国清盛港直线距离约400 km。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3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 494.35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9.2%。全年旅游综合总收入1 716 680万元,增长22.7%[1]。西双版纳的旅游业主体是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物资源,存在丰富的旅游地质资源,目前已经开发较有优势的地热和岩溶洞穴资源。笔者介绍了西双版纳的地质地貌构造,按照地质地貌和区域将西双版纳的旅游地质资源分为五大片区,探讨了西双版纳旅游地质资源的特色,以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诸多问题。
1 地质地貌构造
1.1 区域地质概况 西双版纳横跨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和贡山-腾冲两个褶皱系,以澜沧江断裂为分界线。前者为半坡复背斜和德化复向斜,后者占有临沧-勐海褶皱系东南端。
半坡复背斜以中生界类复理石建造、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建造并伴以磨拉石建造为主,红色建造零星出露,新生界磨拉石建造不整合其上。德化复向斜,中生界红色建造大面积分布,局部为磨拉石建造、碳酸盐建造与含煤碎屑建造。临沧-勐海褶皱东南端,出露元古界澜沧群与大勐陇变质岩,华力西-印支期勐海花岗岩基占据很大空间[2]。
图1 西双版纳地质构造单元分区[3]
1.2 地形地貌 西双版纳面积约19 582 km2,位于横断山系最南端,属无量山和怒山余脉。山地丘陵约占95%,山间盆地(坝子)和河流谷底约占5%。全州周围高,中间低,西北高,东南低。以澜沧江为界,分中、西、东3个地貌区域。
1.2.1 西部构造剥蚀地貌区。位于澜沧江断裂带和澜沧江以西,山地海拔约1 400~2 000 m,最高峰为桦竹梁子(2 429 m),山间盆地(坝子)多为1 100 m左右。地质历史过程中,多呈上升趋势,以花岗岩、变质岩为基础。由盆地(坝子)向外,依次为微切割梁岗状低山,浅切割馒头状低山,中切割孤岭状或脊状中山。
图2 西双版纳地貌[4]
1.2.2 中部构造侵蚀堆积地貌区。位于澜沧江断裂带中心和澜沧江两岸地区,南腊河汇入澜沧江处为最低点,海拔约477m。地壳活动频繁,构造复杂,形成北西走向的构造侵蚀河谷地貌。河谷两岸堆积作用强烈,形成沿河谷发育的狭长低缓低地。
1.2.3 东部构造溶蚀侵蚀地貌区。位于澜沧江断裂带和澜沧江以东,山地海拔约800~1 400 m,盆地(坝子)海拔约500~800 m。以砂页岩为主,红色建造大面积出露,期间零星分布着岩溶建造,组成中低山深切峡谷类型。
2 旅游地质资源类型
西双版纳主要旅游地质资源,按照地质地貌和区域划分有:安麻山变质岩地貌和曼典瀑布景观;翠云溶洞群、大中河瀑布和天生桥岩溶地貌景观;勐遮冰川地貌和曼洪花岗岩瀑布地貌景观;勐满地热泉水景观;勐远和易武溶洞群岩溶生态地貌景观。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中《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标准》,将上述五大地质地貌景观区进行分类[5]。
2.1 安麻山变质岩地貌和曼典瀑布景观 位于景洪市西北噶东区曼典,距景洪市约22 km。安麻山海拔约1 100 m,瀑布、河滩乱石及悬崖等景观外,沟谷雨林比较典型。雨林中,有成片的竹林、野芭蕉林、大海芋林等,还有许多动物出没。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顶可远眺景洪市区和澜沧江。曼典河上发育三级瀑布,落差20~70 m,水量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环境优美。
表1 西双版纳主要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
安麻山主要为碎屑岩、变质岩中切割中山地貌。曼典瀑布是区域地壳不断间歇性抬高(图3),澜沧江支流曼典河强烈下切,加之断裂、裂隙对花岗岩及云母片岩的撕裂破坏,断裂活动在河床中形成纵向裂点,裂点发育为多处高约数十米的陡坎,三级陡坎使水流临空飞泻。
2.2 翠云溶洞群、大中河瀑布和天生桥岩溶地貌景观 位于景洪市橄榄坝思澜公路约53 km处,翠云溶洞群地下溶洞多层发育,已经发现的彩虹洞、观音洞等5个溶洞呈三层分布,最上层为观音洞、彩虹洞,中间是珍珠洞,最低一层是水帘洞、仙人洞。仙人洞洞口位于峭壁下,溶洞上联漏斗,下接暗河。5个溶洞大小不一,各具特色。大中河中段,形成长约1 km的天生桥。河水突然流入地下,隐伏约1 km,奔流而出。其下约2 km河段,高程下降约130 m,形成气势壮观的大中河多级瀑布,注入澜沧江。环境优美,景观奥妙有趣。
文章来源:《地质论评》 网址: http://www.dzlpzz.cn/qikandaodu/2021/0708/436.html
上一篇:地质勘察在山洪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立足利辛县地质地貌的农作物耕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