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地质论评
主办:中国地质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SSN:0371-5736
CN:11-1952/P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245575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3-201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地质学
期刊热词:
学术讨论
引言
近年来山洪灾害频发,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政府部门对山洪灾害防治进行了专题研讨,并成立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进行专项整治,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拉开帷幕。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地质勘察作为山洪灾害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依据及可行建议。地质是工程的基础,关系到上部结构的选型与结构的安全稳定,因此,采取正确的勘察方法以保证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中国西南片区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勘察工作开展的先后顺序展、思路进行详细阐述,并确定其重点。
1 了解工程概况及建设任务
一般山洪灾害治理项目的主要任务为:山洪治理,场镇防洪为主,兼岸坡防护,水土保持,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主要建设内容多为堤防挡墙、护岸、闸、堰涵、桥等。
2 明确任务后确定勘察的主要目的
(1)查明新建、改建和已建堤防加固处理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地基岩土性质、周边建筑物对基坑开挖的影响进行分段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基坑开挖坡率容许值及支护处理措施建议;
(2)查明堤岸防护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堤岸的稳定性及其对堤防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分段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3)结合相关工程经验,工程类比提供各类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详查,评价天然建筑材料质量和储量。
3 地质勘察采用的主要手段
山洪沟治理与河道治理类似,主要采用的勘察手段有:资料收集、地质测绘、地质钻探、地质槽探、物探、原位实验、压水实验、注水实验、室内土工实验及水质分析等。
4 各项主要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各类工程的勘察步骤大同小异,但每类工程的勘察侧重点区别较大,具体到每个工程时,应灵活应对。下面就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勘察各主要步骤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进行总结分析:
(1)资料收集及踏勘:针对山洪灾害治理类项目,地勘人员在现场踏勘前,应收集工程相关基本资料(地理位置图、交通图、万分之一地形图、拟治理段历次暴雨山洪灾害情况、抢险或加固措施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区域地质图、构造纲要图、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区内其他工程的相关地质资料),并进行分析和了解。主要了解工程区交通条件、历次灾害情况,山洪冲刷的深度。主要分析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区域稳定性、地震。综合判断工程建设活动的适宜性。
地勘人员应与设计及水利分管人员一起现场踏勘:①初步了解场地现状,掌握基本的地质情况;②各专业之间根据经验结合初步了解的地质情况形成初步方案,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定下基本方向。
踏勘的主要工作内容:根据调查走访结合已掌握资料,判断工程区所处地貌分区,及场地的地形条件。调查场地地层的主要岩性,根据岩性结合区域资料鉴别场地的地层。调查覆盖层的类别并初估厚度,测量岩层产状,主要节理产状,查看河沟两岸是否存在临空外倾结构面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根据以上情况初步综合判定工程场地的复杂程度。通过各专业之间的沟通,掌握拟建主要构建物的结构组成、荷载大小及对地基的要求,以此来拟定初步的勘察方案。沿河查看主要交通条件,为下一步进场勘探初步规划进场及搬迁线路。
(2)地质测绘:地层分界及露头测量时应单点测量,多点连线,不可随意勾绘,野外及时连图,不可在室内回忆勾绘。规范作业可以提高地质测绘精度,能减轻钻探工作量,并能与钻探反应的地质情况进行相互印证。如果地质测绘粗糙或错误,会导致钻探反应的地质情况与地质测绘冲突,不能正确反应实际地质情况。各单独地质点的观测记录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地层分界线、构造位置、岩性、物质组成、露头范围、软弱夹层、岩层产状、节理产状及节理发育情况、不良地质情况等)。已建涉河建筑应对其进行定性评价,评价内容为结构组成、尺寸、质量、稳定性。河道两岸岸坡稳定性应进行初步定性评价,后期根据钻探成果进一步校正。
(3)编写勘察纲要:纲要由勘察项目负责人编制,在地质调查测绘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勘探工作布置,应做到内容完整、切合实际、满足工程要求。勘察纲要须经审核、优化后,形成文本,作为下一步开展勘察工作的指导和依据。
文章来源:《地质论评》 网址: http://www.dzlpzz.cn/qikandaodu/2021/0708/435.html
上一篇:渭南城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与分析
下一篇:西双版纳旅游地质资源的现状和区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