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地质论评
主办:中国地质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SSN:0371-5736
CN:11-1952/P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245575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3-201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地质学
期刊热词:
学术讨论
图3 渭南市潜水水位等值线(2014年)
图4 渭南市承压水等水头线(2014年)
5 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渭南市潜水的整体特征以淡水为主,其中:渭河二、三级阶地区潜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或HCO3·SO4-Na·Mg型淡水,矿化度为0.486~0.834 g/L,Cl-含量11~87 mg/L,总硬度165~376 mg/L。渭河一级阶地区,潜水的水化学类型属HCO3-Ca·Mg、HCO3-Na·Mg或HCO3-Na·Ca·Mg型淡水,矿化度一般为0.322~0.925 g/L,Cl-含量12.76~96.96 mg/L,总硬度223~434 mg/L。仅庙底-郑家-桥村一线零星分布有微咸水体,水化学类型属HCO3-Na·Mg或HCO3-Na·Ca·Mg及HCO3·SO4-Na·Mg或HCO3·SO4-Na·Ca·Mg型微咸水,其矿化度为1.064~1.235 g/L,Cl-含量104~148 mg/L,总硬度519~684 mg/L。渭河漫滩区水化学类型属HCO3-Na·Ca·Mg或HCO3-Na型淡水,矿化度一般为0.406~0.927 g/L,Cl-含量21.16~93.62 mg/L,总硬度121~417 mg/L。西庆屯以南地区Cl-含量、矿化度及总硬度稍高,分别为81~150 mg/L、0.889~0.994 g/L及404~519 mg/L(图5)。
图5 渭南市潜水水化学(2014年)
渭南市浅层承压水整体特征以淡水为主,渭河北岸一级阶地浅层承压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Mg型,渭河北漫滩浅层承压水化学类型为HCO3-Na·Ca型;渭河南岸除二、三级阶地以外区域的水化学类型整体以HCO3-Na·Ca型和HCO3·Cl·SO4-Na·Ca型为主,局部地区如白杨水源地处为HCO3-Na·Ca·Mg型,调查区东南角赵王村-张贵村一线等地为HCO3-Na·Mg型,渭南市北客站东北部为HCO3·Cl·SO4-Na·Mg型;渭河南岸二、三级阶地处水化学类型整体以HCO3·Cl-Na型。全区矿化度一般为0.41~0.97 g/L,仅向阳街办张家村东北部、赵王村-张贵村一线等局部地区分布有微咸水体,其矿化度分别为1.01 g/L、1.01~1.21g/L(图6)。
图6 渭南市承压水水化学(2014年)
6 地下水动态特征
渭南市地下水主要间接接受山区大气降水及渭河侧向补给,渭南地区夏季大气降水及渭河流量大,是导致渭南市地下水天然动态夏秋季水位高,冬春季水位低的基本因素。
渭南市大量而集中的地下水开采是导致水位下降的重要因素,较大程度的改变了地下水动态特征。渭南市内地表水基本都经过人工治理,直接引入渠道或蓄入水库,流量受人工调节,极大地改变了地表水的天然动态,必然对地下水动态特征造成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减弱了水文因素影响的强度,使河谷附近地下水年水位变幅减小,丰枯期不明显。此外,水位埋深浅的地区,渠系渗漏和农田灌溉水渗入对地下水动态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区内潜水的水位动态特征除与地质、地貌等控制因素有关外,主要受气象和水文等因素影响。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水文型和降水型两个动态类型。
(1)水文型分布于渭河漫滩。潜水与渭河河水水力联系十分密切,潜水位随渭河水位变化而变化。潜水水位的升降幅度小于渭河水位的升降幅度,且距渭河越远升降幅度越小。
(2)降水型分布于渭河一、二、三级阶地区。潜水位动态变化受降水变化的控制。水位埋深较浅的渭河一级阶地区,潜水位动态变化大,与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稍有滞后现象。黄土覆盖的渭河二、三级阶地区水位埋深较大,降水补给的滞后时间较长,水位变幅也小。
浅层承压水与潜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尤其在渭河南岸一级阶地中前部。浅层承压水埋藏较深,不能获得大气降水的直接入渗补给,只能接受远源补给。1985年以前,城区规模较小,地下水开采量增长较慢,补、采量基本趋于平衡,水位呈小幅度下降的变化;1989~1997年,随着人口及工业规模的扩大,以及降水量基本持续偏枯,导致浅层承压水开采量不断增大,水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状况;2003年逢极端大降水量,远源补给量增加,使得地下水位有了一定的回升。
7 地下水评价
渭南市北部地下水质量为极差,主要影响因子为,该区域主要为这些因子的天然高含量区,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地下水受以北地区咸水及微咸水的补给导致。渭南市南部地下水质量主要为较差,在前进村以东到百家村一带。
地下水质量为优良,和家村、前李村及高扬村以南地下水质量为良好,主要是因为该区域受渭河及渭南市南部塬区地下水补给使其得到稀释作用有关;在灵阳村以北、双王村道西张村一带及凉水桥化工厂地下水质量为极差,主要是人类活动及工业污染所致。
渭南市地下水污染程度总体处于微污染-轻度污染状态,中度污染和未污染区所占范围均较小。
文章来源:《地质论评》 网址: http://www.dzlpzz.cn/qikandaodu/2021/070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