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地质论评
主办:中国地质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SSN:0371-5736
CN:11-1952/P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245575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3-201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地质学
期刊热词:
学术讨论
2)调入
按照基本农田调入面积等于对应的调出面积的原则,首先在一般农地区中选择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为适宜、较适宜的耕地,尽量基本农田面积在乡镇(街道)内部平衡。若在某一乡镇(街道)无法平衡,则考虑在县域内平衡。若全县无法平衡,则需要核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3 实证分析
3.1 耕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等级评定
采用以上评价方法,将现状居民点、水域扣除后,研究区域共形成315 746个评价单元,针对每个单元开展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3.1.1 耕地的地质环境经典域和节域
为了计算方便和统一,采用标准化评分法消除量纲与尺度上的不同,使各特征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研究采用f=100×(x?xmin)/(xmax?xmin)(特征值与用地适宜性成正效应)与f=100×(xmax?xi)/(xmax?xmin)(特征值与用地适宜性成逆效应),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以标准化后的值作为耕地适宜性地质环境评价各参评指标的经典域,具体见表2。
3.1.2 待评物元的评价指标量化分值及关联度计算
根据3.1.1中的评价指标数据来源和各项指标的分级标准,采用函数赋分法、数据标准化法、空间分析法等分别进行量化,可以得到研究区14项耕地适宜性地质环境评价参评指标的分值。然后根据其各项评价指标的经典域、节域、分值,利用2.2.3中的关联度计算公式得出每个评价指标对于不同适宜性等级的关联度。然后,分别对这些指标关联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出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的综合关联度,如图1所示。
表2 研究区耕地适宜性地质环境评价指标经典域Table 2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 index classical domain of cultivated land in study area评价指标Evaluation index经典域范围Classical domain scale节域范围Section domain scale 适宜Suitable较适宜General suitable较不适宜Less suitable不适宜Unsuitable C1(90,100)(70,90)(20,70)(0,20)(0,100) C2(90,100)(60,90)(10,60)(0,10)(0,100) C3(90,100)(60,90)(40,60)(0,40)(0,100) C4(98,100)(57,98)(15,57)(0,15)(0,100) C5(90,100)(60,90)(40,60)(0,40)(0,100) C6(90,100)(60,90)(40,60)(0,40)(0,100) C7(90,100)(60,90)(40,60)(0,40)(0,100) C8(85,100)(65,85)(40,65)(0,40)(0,100) C9(90,100)(60,90)(40,60)(0,40)(0,100) C10(90,100)(60,90)(30,60)(0,30)(0,100) C11(90,100)(60,90)(30,60)(0,30)(0,100) C12(90,100)(60,90)(30,60)(0,30)(0,100) C13(90,100)(60,90)(10,60)(0,10)(0,100) C14(90,100)(60,90)(10,60)(0,10)(0,100)
3.1.3 适宜性等级评定
比较各评价单元不同适宜性等级的综合关联度,对于某一评价单元,其综合关联度最大的适宜性等级为该评价单元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对所有评价单元依次进行比较分析,得到研究区所有评价单元的耕地适宜性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图2)。
研究区耕地适宜性总体较高,等级为适宜的土地面积为261 979.5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2.97%。主要分布在铜山区、睢宁县双沟镇大部分和贾汪区西部地区,覆盖远离中心城区的广大农村平原地区。这些区域地形平缓,土层较厚,表层土壤多为轻壤、中壤、重壤,土壤养分优良、无污染,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无明显污染,无地质灾害或地质环境问题。
较适宜的土地面积为41 014.52 hm2,占土地总面积12.99%。主要分布在铜山区中部、东南部和贾汪区西南部,位于中心城区和规模较大的城镇周边平原地区。这些区域地形相对有一定起伏,土壤质量良好,地下水污染丰富但有轻度污染,部分区域存在地面塌陷情况或隐患。
较不适宜的土地面积为12 485.9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95%。主要分布在铜山区西南、东南和贾汪区中部,集中于低山丘陵地区和部分地质灾害严重或易发区。这些区域高程普遍较高且坡度偏大,土壤质地多为沙砾质,地下水污染相对较重,局部区域存在较严重的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不适宜的土地面积为281.09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9%。分布在贾汪区大洞山和铜山区利国镇。前者因为高程过高、坡度太大,后者因为土壤污染严重,均极难通过相应技术手段改造或改善以达到作为耕地利用的基本条件。
图1 研究区耕地适宜性等级综合关联度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comprehensive correlative degree of cultivated land suitability level
图2 研究区耕地适宜性地质环境评价结果Fig.2 Suitability level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 for cultivated land in study area
文章来源:《地质论评》 网址: http://www.dzlpzz.cn/qikandaodu/2021/0708/433.html
上一篇: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质量管控措
下一篇:渭南城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与分析